传统与新媒体碰撞! 盐工这场讲座如何赋能师生讲好校园故事?

在全媒体时代浪潮奔涌的当下,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新闻写作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生机?新媒体运营又该怎样突破固有思维,打造爆款内容?当传统与新媒体激烈碰撞,师生们又该如何提升宣传素养,讲好独具特色的校园故事?5月14日,盐城工学院网络思政中心在机械馆报告厅举办的“提升宣传素养 讲好盐工故事”专题讲座,给出了精彩答案。盐阜大众报编委办主任,高级记者江汉超、盐城发布编辑部(盐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张伟伟受邀主讲,为近200名师生宣传骨干带来了一场传统新闻写作与新媒体运营深度融合的专业培训。

专题讲座现场
江汉超以《新闻报道与写作基础》为题,从传播链条理论切入,深度剖析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双向价值。他巧妙结合《人民日报》对盐城佳富村严国琪等典型案例的报道,将新闻五要素的运用技巧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同时对倒金字塔、金字塔结构以及橱窗式、提问式导语等专业写作范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好标题是新闻的‘第一引力场’。”江汉超通过解析《64岁小麦育种专家许为纲一头白发换来麦地金黄》等获奖新闻标题,揭开了“冲突性场景+具象化细节”创作的神秘面纱。针对高校新闻的独特特点,他特别提醒宣传工作者要敬畏笔下的文字、强化内容把关意识、既要积极发声、也要审慎斟酌发声内容。尤为关键的是,新闻创作要在客观叙事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人文关怀,让新闻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高级记者江汉超深度剖析新闻价值
张伟伟带来的《新媒体创意策划与生产实操》讲座,精准直击“旧思维做新传播”的行业痛点。她逐一解构“以旧的姿势进入互联网”“拥抱互联网 = 拥抱年轻人”“网感表达大于内容质感”等三大认知误区,构建起“导向、用户、服务、专业、产品”五大核心思维体系,明确指出新媒体运营者需完成从“传声筒”到“产品经理”的角色转变。“爆款内容需要算法逻辑与人文价值的双轮驱动。”张伟伟以城市文化传播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用年轻化表达解读严肃题材,进而达成“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的传播目标。同时,她着重强调新媒体时代更要坚守专业主义:“要用权威信源建立信任纽带,既要让外行看得懂,更要经得起内行的检验。”

张伟伟主任直击新媒体行业痛点
讲座结束后,校融媒体中心学生副编辑、B中文223 班学生张露露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两位老师把标题怎么打磨、IP怎么运营这些宣传工作里的门道,讲得很仔细,这让我实实在在掌握了‘从0到1’的实用办法。有了这些方法,以为我做编辑工作心里就更有谱了!”
此次讲座是网络思政中心“盐之有理”系列措施活动之一,后续还将通过实战训练、专题辅导等多样化形式,持续提升师生的全媒体素养。校网络思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讲座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切实可操作的育人资源,为师生打开了宣传工作的全新思路。后续,学校网络思政中心将持续把“以讲促学、以学促行”的育人理念落到实处,为讲好盐工故事、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质效筑牢坚实基础。
图片拍摄:谷小川
https://xyh.univs.cn/a/xyh_xyh_ycgxy/250515/2006055.shtml?source=x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