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系列报道三:我校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火热开展
 
通讯员:相关二级学院 、杨秀丽       责编:刘涛       审核:刘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8-22 11:27:34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8月,我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火热开展。

本次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实践内容包括理论宣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层治理等。各学院、各团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走入乡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在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海生学院开展“科技赋能梨产业升级 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7 月 20 日,海生学院 “生科惠农” 志愿服务队深入盐城市刘老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周边梨农合作社,开展以 “科技赋能梨产业升级 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为主题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姚军,海生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留才、院长彭斌参与活动。

盐城梨产业是当地农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品种单一、技术落后、产业链薄弱等问题。服务队师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样本采集,对 “苏翠一号”“秋月梨” 等品种开展全方位调研。

海生学院食品专业吕永梅博士介绍,种植环节创新应用微生物菌肥技术,使化肥用量减少 30% 以上,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果品品质;加工环节研发的生物发酵梨膏工艺,经低温浓缩、酶解发酵等技术,最大程度保留营养,产品附加值提升 50% 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延长了梨产业链,破解同质化竞争,还带动农户增收。” 刘老汉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刘月付表示,切实实现 “科技惠农、产业富民”。

活动现场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与签约仪式,校企将重点在共建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定梨膏地方标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文学院多支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赋能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7 月至 8 月,人文学院组建四支特色暑期社会实践团,分赴江苏多地开展实践活动,以青春智慧赋能非遗传承、适老服务、乡村振兴与地域文化传播,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盐旅银龄” 实践团直击银发群体智慧旅游需求,推动服务适老化升级。团队先通过问卷与访谈,摸清 50-75 岁老人智慧旅游使用现状;再深入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大洋湾景区及旅行社,调研智慧旅游设施配置与适老化服务短板。此外,团队在古亭社区、富康社区开展宣讲,手把手教老人线上购票、使用智能导览,助力破解 “数字鸿沟”,让银发族共享智慧旅游便利。

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 “体育兴村” 为抓手,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团队在淮安、宿迁等地开展政策宣讲,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解读体育对乡村的助推作用;实地考察沭阳冷庄村、张家港永联文体馆,挖掘 “苏超联赛”“年办 30 余场赛事” 等案例,总结 “文体旅” 融合经验。同时,团队走进盐城新洋实验小学、徐州车夫山镇中心小学,通过案例讲解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呼吁搭建乡村青少年运动平台,以体育凝聚乡村活力。

“盐途・传颂四色文韵新章” 实践团深耕盐城 “红蓝白绿” 四色文化。团队先研学湿地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等场馆,梳理文化谱系;再实地探访五条岭烈士陵园、射阳振阳村、滨海月亮湾、新滩盐场及黄海森林公园,沉浸式感悟红色精神、蓝色生态、白色盐韵与绿色湿地魅力。此外,团队在盐城、泰州、苏州开展文化宣讲,以多元形式传播四色文化,为地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青衿寻迹 盐韵传承” 实践团聚焦非遗文化保护,开启盐城非遗探寻之旅。团队先通过文献梳理,掌握盐城 5 项国家级、70 项省级非遗项目脉络;随后走进江苏淮剧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地,沉浸式体验淮剧唱腔、古法晒盐技艺,记录非遗匠人故事。同时,团队创新传承形式,在教育机构与社区开设 “非遗小课堂”,通过互动教学、淮剧展演、发放文创等方式,让青少年感受非遗魅力。后续还将打造 “线下体验 + 线上扩散” 传播矩阵,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设计艺术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7月中下旬,设计艺术学院组建3支实践团队陆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在深入基层、贴近民情中深化对国情的认知、提升服务社会的才干。

“‘艺’心相伴,与爱‘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北林社区德邻里·惠民生党群服务站开展公益“爱心暑托班”。本次活动成功构建了“高校-社区-公益”协同育人机制品牌,志愿者们精心准备近30节课程,涉及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文明生活、心理健康、艺术素养等内容,课程以绘画和手工实践为主,课堂讲授与游戏互动相辅相成,将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成功打造出知识传授与兴趣培养并重的成长场域。在课程之余,志愿者们还辅导小朋友们完成暑假作业,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暑期时间复习巩固学校课程,既为社区儿童搭建起安全、有益的暑期成长平台,也为学子提供了专业能力转化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舞台。活动最后,双方还签署《盐城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并举行挂牌仪式。

“红途薪传”实践团赴滨海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现场参观“舜臣园”、滨海县“红色文化厅”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徐振理同志“跋山涉水寻英烈”事迹为核心与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开展交流和深入访谈,深入探寻红色历史根脉,双方就今后合作内容和形式达成初步共识,并正式签订《盐城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举行授牌仪式。后续,“红途薪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将持续走进家乡各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推动盐城红色文化在社会广泛传播。同时发挥专业特长,绘制红色手绘画册,为滨海县红色地标社区墙面绘制主题墙绘,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艺’心助农 设计兴乡”实践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联合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人民政府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小海镇,志愿者们聚焦乡村振兴核心课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化体验、志愿服务与专业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小海镇的田间地头与产业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农产品包装设计,打造既符合产品特性、又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包装方案;架起直播设备,在“大丰区小海镇书记直播间”“杨树村供销E站”平台热情推介特色农产品,助力小海镇农产品提升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志愿者们还以青春之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暑托班,以京剧脸谱为主题开展非遗课堂;在长者食堂,贴心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桌;在便民服务中心,化身网格员体验基层工作,深度融入村干部工作日常,倾听群众真实诉求,为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注入新动能。


汽车学院“珩创青芒”实践团赴江苏珩创纳米科技公司开展社会实践

7月下旬,汽车学院组织 “珩创青芒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江苏珩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实践团首站抵达展览区,通过企业专题片系统了解公司规模跃迁历程与未来规划。据悉,该公司专注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研发生产,主营锂电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LMFP),客户涵盖头部电动二轮车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未来产品将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系统等领域。

随后,讲解员深度解析 LMFP 材料:这种黑色粉末状材料,兼具良好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高能量密度,相较磷酸铁锂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没想到平凡粉末有这么大价值!” 团队成员纷纷感慨。

在生产车间,实践团实地观摩电池正极制备全流程 —— 从原料准备到预反应、液相反应、压滤干燥,每一步都需专业知识与精准操作。其中高温煅烧环节要求严苛,炉温需超 500℃,车间无降温设备,生产人员工作服常被汗水浸透,这一场景让学子们深切体会一线劳动者的艰辛。

活动尾声,校企双方在会议室开展深入座谈。公司代表与带队老师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还解答同学们关于就业择业的疑问,为其学业与职业规划提供方向。

此次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搭建起学子与动力科技产业的交流平台。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立足专业深耕学识、锤炼技能,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贡献青年动能,绽放青春光彩。


土木学院助力盐城文旅实践团参加2025年“放心消费盐阜行”主题活动

7月26日,为响应盐城市 “满意消费・放心盐城” 建设号召、助力地方文旅优化发展,土木工程学院助力盐城文旅暑期实践团,在辅导员贾建璋老师带领下,参加了由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主办的 “满意消费・放心盐城 ——2025 放心消费体验行” 主题活动。土木学院学子化身 “放心消费盐阜行” 体验团成员,以青春之力投身探寻盐城放心消费环境的实践中。

活动期间,学子们与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及市(县、区)消保委秘书长组成的体验团兵分三路,奔赴盐城各地特色放心消费场景,以亲身体验和敏锐视角,沉浸式感受放心消费的 “盐城温度”。在亭湖大洋湾、射阳安徒生童话园、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大丰荷兰花海、中华麋鹿园等景点,同学们细致记录消费服务的设施便利度、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商品明码标价等情况,全方位排查消费环境细节。

活动全程,同学们频频举起手机记录盐城美景,对当地特色文创产品及建湖藕粉圆、阜宁大糕等地方特产表现出浓厚兴趣。“深度感受到了盐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和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我们要多拍图片和视频转发到朋友圈、社交媒体,积极宣传盐城、多多推介盐城。” 学子们真诚分享道。


创新创业学院、优培学院(合署)开展“青溪映初心,碧浪护长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7月15日,创新创业学院、优培学院(合署)青溪映初心,碧浪护长河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副书记全莹、学生办公室副主任周高楼带领下,赴盐城郭猛镇污水处理厂开展实践调研,推动青年学子在水生态治理实践中厚植责任担当。

实践团以科技调研+志愿行动双轨推进。在污水处理厂,队员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系统了解粗格栅拦截、曝气池净化、沉淀池分离、消毒排放的全流程,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实时水质数据,直观感受科技治水对人居环境与居民健康的保障作用,实现专业认知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随后,队员化身河小青志愿者,在周边河道开展服务,向居民宣讲河海保护意义与节水技巧,手持工具清理塑料垃圾、废弃渔网等杂物。行动既改善河道环境,更传递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理念,彰显高校服务社会、引领文明风尚的责任。

此次实践,是创新创业学院、优培学院(合署)深化党建+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生态战略需求,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双碳目标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团委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